聚焦“生成课程” 共研共思共行
为推动幼儿园课程建设,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故事,提升教师开发生成课程的水平和课程实施的能力,11月2日至11月11日,海安市长江路幼儿园全体教师观看并学习了南通大学副教授时松博士关于幼儿园生成课程的系列视频讲座,开展了以“生成课程”为主题的学习研讨活动。
线上学习 各有所悟
老师自主在线上学习时博士的讲座视频,观看后认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进行小组线上交流。通过学习,大家知道“生成课程”是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孩子的需要、兴趣和特点的活动,它是生活、游戏和教学的有效通融;课程内容来源于孩子,孩子是课程的发起者;它要求教师摒除以往教师要教给孩子什么,变为孩子需要什么;教师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支持孩子探究与发展的过程……
组内研讨 解疑答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针对线上学习和交流,老师们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怎样开展生成课程?从哪里发现课程?如何支持课程的进展?课程生成在关注幼儿的兴趣和个体需要的同时,环境创设、教师指导等方面还有哪些方法策略?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实践中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于是,大家再次进行小组讨论,将各自的困惑抛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在讨论中建立了勇气,鼓足了干劲,改变原有的课程思路,在时博士理论的引领下,跨出实践的一大步。
且思且行 回归儿童
11月11日,长江路幼儿园各园部的教师们汇聚于本部多功能厅,进行了“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学习分享交流活动。
王小凡主任以《发现孩子的发现》为题,介绍了生成课程从理论到实践转变的突破,把“五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了比较,归纳总结了“《早期教育》中的生成课程”学习视频的相关内容。王茜老师详细介绍了生成课程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提出了在课程进行中应该注意到的具体实施细节。金铭老师从“幼儿课程故事是什么?怎么写”的角度进行分享,让教师进一步明确课程故事的概念,以及一线教师具体要做什么。朱敏老师介绍了自己在学习后,针对班上课程生长墙做出的调整:在呈现课程的同时也展示幼儿的表征、作品等,真正做孩子想要的“课程生长墙”。徐小蔚老师分享了“课程的选择”和“活动生成的手段”,以及基于学习对班级生长墙的改进,如:选用更容易呈现课程过程的延展型墙面,更改照片的呈现方式等。在生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该如定位呢?李利伟老师将学习到的理念运用到班级课程开展的各个活动中,遵循童趣,让幼儿玩中学、学中玩。
老师们分享了学习后的收获,在一次次研讨中逐步转换理念,发现儿童,跟随儿童,并结合班级开展的课程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副园长谢静对教师们此次的学习和分享活动进行了总结,肯定了老师们行动力和学习成果,对全体老师的学习态度表示肯定。
通过这次研讨活动,老师们切身体会了生成课程的概念,明白了生成课程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并基本掌握了课程实施的具体方法。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所有老师的努力下,游戏将是孩子的真游戏,学习将是更有深度的学习,让每一个儿童都能被看到,让每一个课程都更真实而有意义!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