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群导航

海安教育信息网

局直学校

角斜镇

李堡镇

开发区

大公镇

高新区

曲塘镇

雅周镇

南莫镇

白甸镇

墩头镇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教研动态>详细内容

教研动态

“会诊式”教研思路 寻求教师专业成长的新突破

发布时间:2018-12-15 00:00:00 浏览次数: 【字体:

         

教师专业成长是促进幼儿园办园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幼儿园作为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园本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在新的教研变革和当前课程理念下,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园根据教师队伍实际情况,在管理中发现问题,并结合问题探讨变革教研形式,有效提升了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

把脉问诊——“专业化”问题呈现的现状与困惑

我园作为城区一家新建园,2016年暑期幼儿园新进青年教师21名,年轻的教师队伍在给整个团队注入活力的同时,呈现了“经验缺乏、工作无法深入开展”等问题,如“怎样合理实施弹性作息时间、如何进行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游戏评价该如何进行、一日活动如何高效组织”等。如何解决上述问题,问题初期我们管理组采用了以下两个传统的解决策略:

一是传统式的集体学习。根据呈现问题,学习组织者梳理主要存在问题点,寻找书籍、网络及杂志中的一些相关理论引领性文章及相似问题研讨经验文章,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帮助教师厘清为什么要去做,可以怎么去做,以更好地解决目前的问题及困惑。

二是分步式的跟进指导。幼儿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并有目的性地针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如“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一日活动组织中一些重点过渡环节的处理、幼儿游戏过程中如何介入的案例阐述与分析、幼儿游戏评价过程的模式及一些注意事项等,以帮助教师厘清具体该如何去做。

以上两种教研策略我们管理组试图从“理论层面”及“实践层面”开展自上而下的教研活动,将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进行融合,按理说是能基本上解决了一些发现的存在问题。但在日常巡查的过程中发现,以上两种策略并未能高效地解决教师存在的问题现状,如游戏评价时仍然存在教师不能根据幼儿提供的有效评价信息进行引导、评价流程单一、存在走过场式地评价模式等问题,教师从“学”到“做”这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距离。面对管理举措实施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我们管理组思考必须寻求问题的本源,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动力,变革教研思路,探求适合青年教师本土化发展的新路径。

对号诊断——“精细化”梳理存在的问题及盲点

“理论+实践”引导式的教研活动为什么收效甚微?教师呈现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是教师不去做?是教师不想做?是教师仍然不懂怎么做? ……”基于此,我们考虑从以下三个途径来进行问题的剖析与诊断。

一是行为分析。“观察”是了解和分析教师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管理组通过“浸入式”的蹲班跟岗,记录“教师一日活动组织”观察手记,结合教师的具体行为表现及过程性的手头资料分析教师的工作状态与存在的个性及共性问题,发现他们工作主动性强,也能尝试去解决问题,但只能是“蜻蜓点水”式地解决问题的表象,并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更不能察觉自身行为背后的存在问题。

二是问卷调查。为了帮助管理组了解教师的当前工作现状及一些困惑问题,追溯问题本源,我园针对主要存在问题,从一日活动的组织困惑、实践过程存在问题、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专业成长理想途径等方面通过教师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教师自身的一些想法与思考,整理分析后发现9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一日活动组织高效且正常有序,87%的教师认为自己实践过程中不存在问题,65%的教师认为专业成长的理想途径是跟岗学习,25%的教师能进行教育反思等。由此可以发现,在实践过程中并未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三是随机访谈。为适时了解教师的工作困惑及想法,我们管理组利用集体午餐、小组交流研讨等时间围绕“你觉得本班的弹性作息时间实施得如何?你们的游戏评价环节是否有效?”等问题进行教师访谈,访谈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感觉自己班级弹性作息时间安排合理有序,游戏评价环节每天都能适时进行,幼儿参与度高,没有太多的困惑。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教师均能按照当前课程改革的相关实施建议进行一日活动的组织,但背后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缺乏观察反思能力。在一日活动中教师都能去观察幼儿,也能进行相应的记录,但并不能通过观察发现当前的存在问题及幼儿的具体发展情况,如材料投放是否适量、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当幼儿出现情况时教师的干预是否恰当等。

二是认为“做了”就是“做好”。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认为我能按照弹性作息时间完整地进行了晨间锻炼、晨操、餐点、集体活动、区域游戏、游戏评价等环节就应该是比较规范地进行了各项活动的组织,不存在什么问题。如对于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由打闹不加干预,认为是自主发展;对于幼儿一直游离于各个区域间不加反思,认为这是自主选择;对于建构区幼儿一直使用单一材料进行垒高活动,认为这是自主搭建……大部分教师意识不到放羊式的区域游戏不能促进幼儿的经验拓展、巩固与提升,体现不了幼儿区域游戏的存在价值等。

由此可见,如何引导教师去发现自身在活动组织及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学会利用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这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就症下药——“情境式”研讨实施的途径与策略

怎样让教师发现自身的存在问题,结合教研变革的思路,我们尝试调整原先的教研模式,给教师创设情境,让教师在情境中去感知与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发现他人的问题来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利用现场感知找寻解决发现问题的最佳途径等,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策略:

一是“专家介入式”现场教研。同伴互助式教研是教研活动中主要形式,为了提升教研活动的高度,避免出现低水平、低效能的教研状态,让教研活动不停留在经验总结与问题描述的水平上,我园充分利用相关资源,邀请专家来园进行跟班现场教研,就环境创设的实效性、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区域材料的投放思路等主要存在问题进行现场重点研讨,结合理论帮助教师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时要考虑哪些问题等。如雨天过后的种植园地,幼儿利用前期的游戏经验,在区域教师的引导下通过PVC水管进行引水灌溉,教师认为这样培养了幼儿的探究与合作能力,但却忽略了灌溉的初衷,呈现出为了游戏而游戏的状态。在专家的提示下,我们发现老师必须要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如引导幼儿观察种植园地是否缺水,我们需不需要注水?如果需要,我们该怎么做等,让幼儿在观察、思考等过程中提升经验,从而获得发展。

二是“视频回放式”场景再现。通过巡查我们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环节,要求班级就此环节拍摄一段不少于10分钟的视频上交至幼儿园,由幼儿园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回放,梳理各班的亮点做法及存在问题,选取典型性班级视频进行集中观看研讨,对照进行反思“好在哪里,我们还可以怎么去做;问题在哪里,我们今后在工作中如何去规避”,并针对研讨再进行点评。如“幼儿游戏评价环节”的视频回放,教师都知道让幼儿回顾表达自己今天的游戏故事,但一些教师忽视了给予每一个孩子交流表达的机会,导致整个评价环节部分幼儿因教师未能为其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一直找机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游戏故事,忽视了教师评价活动的组织,大大影响了评价活动的效果等。

三是“现场观摩式”问题讨论。视频回放有时只能反应问题存在的某个点,解决存在的某些或某一问题,我们通过选取典型班级,组织每班一名教师进行半日跟班活动,在其中发现师幼互动过程是否融洽是否相互尊重、过渡环节组织是否合理、幼儿游戏活动的介入是否适当、游戏评价是否能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等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观”即对照自省,他人的行为亦如一面镜子,照出自己优点的同时也显现了自己的存在问题,以便于自己更好的去发现与解决问题,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四是“样本示范式”学习反思。为了让教师在“自省”基础上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教育行为,我园通过骨干教师示范式现场观摩的形式让教师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餐点活动的巧妙引导”“怎样适时介入幼儿游戏”“如何机智地捕捉活动中的教育价值点”等。

药到病除——“体验式”成长突破的收获与幸福

“情境式”研讨是一种及时、高效、可行性强的业务研讨模式,它就像一棵树撼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教育行为唤醒着另一个教育行为,在体验、观摩的氛围中找到问题,在反思、学习中不断积淀自身的业务素养。在这样的教研模式下,教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心得:

“只看皮毛不作思考”的觉醒——作为一名骨干教师,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认真学习了别人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如通过材料的投放引导幼儿尝试组合拼搭进行引水灌溉,本以为这样做不存在任何问题,但在专家的现场点化下我突然觉醒,原来我们的改革还停留在表层,照搬照抄的背后并未曾领悟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悟——之前幼儿园组织学习时提出的一些存在问题我总以为与我无关,觉得自身的教育行为是没有问题的,观摩之后才突然发现有时自己无意中的一个动作一句话剥夺了孩子在活动中的“自主权”,忽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原来我也是这样的”的尴尬——在现场观摩中我看到了其他老师的存在问题,比如说活动组织中的高控行为、一日活动中的幼儿消极等待现象的出现等,仔细回想原来我也是这样的,为什么我自己一直没有发现呢。

“我终于发现了”的感叹——我一直纠结我们班孩子为什么常规总是不好,在观摩中我才终于发现原来我一直没有给孩子们表达的机会,部分幼儿一直想表现自己想得到老师的注意但却被我们忽视了,所以幼儿的注意力就很难集中,导致出现在活动中乱说现象的产生……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需要根据园所发展特点开展符合自身实际的教研活动,可以通过管理人员浸入式的跟岗、日常巡查等途径发现和了解教师当前存在的真实问题,以问题为教研切入点,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形成“多察、多思、多法”的教研思路,架构可实施的、高效的问题解决策略框架,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全面发展的双重目标。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