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 共生同行
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帮助儿童实现由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提高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质量,6月14日,海安市长江路幼儿园与海安市实验小学携手举办幼小衔接专题研讨活动。南通市幼教研究员陈爱萍,海安市教体局基教科副科长曹阳、毕英杰,海安市幼儿园园长、骨干教师,小学教师代表以及部分家长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
“境”润童心,成长有痕
翩跹的阳光勾勒出园内钟灵毓秀的景致,朵朵荷花依偎着绿叶,颗颗枇杷坐在了枝头,鱼儿戏水、鸡鸭归笼,全都绘就了夏日里别样的画卷。户外场地构架合理,玩泥区、小舞台、创想区、体能区……处处都藏着孩子们有迹可循的成长。活动室内,各个区域动静分离又相互融合,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琳琅满目的幼儿作品、充满互动的主题海报,让幼儿的思维看得见,让班级的活动可视化。每一面墙都是基于儿童视角下最真实的呈现,每一隅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探索和实践的空间。
教师充分尊重幼儿的天性,将环境作为课程的支架与延伸,使其成为与幼儿对话的介质,促进孩子们的自主性、创造性、探索性和独特性的不断生成与发展。观摩的老师们不时停下脚步,拍照记录,或是和孩子们轻声交流,为他们的创意游戏点赞。
风采呈现,双向奔赴
微风拂面,阳光穿透云层悄悄躲进室内,细听着生命拔节的声音。实验小学何学莹老师围绕四种液体展开科学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水是什么样的》活动中探索了关于水的奥秘;实验小学张秀梅老师执教的大班综合活动《隆咚锵》,在敲锣打鼓中让孩子再次感受节日的氛围;伴随着小学刘勤芳老师营造的情境,孩子们通过两两互读、小组展示的方式,感受《池上》诗歌的独特魅力;长江路园王晓雪老师借助调查活动进行统计与导入,利用星级闯关为线索,揭开了《座位的秘密》;在《水上建筑师》活动中,长江路园储树蓉老师引导幼儿通过尝试、合作与调整,搭建与众不同的水上“高楼”;长江路园刘娅薇老师利用多种操作材料,孩子们尽情遨游在《一分钟》的奇妙世界里。执教老师们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渗于游戏、融于实践,让孩子们在思维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聚焦经验,衔接有度
幼小衔接不是裹挟孩子们一夜成长的洪流,而是渗入土壤不断滋养种子的涓涓细流。活动中,海安市长江路幼儿园园长董晓娟以《三维衔接,实现“幼小”缓坡过渡》为主题,从“点与面衔接”、“园与校衔接”、“园与家衔接”三个维度出发,结合《长江路幼儿园各年龄段幼小衔接可实施活动建议表》与大量实例向大家讲解了幼儿园如何减缓衔接坡度,科学有效地帮助幼儿顺利实现向小学的平稳过渡。
海安市实验小学副校长陆晓林聚焦《有准备的一年级》,立足幼儿的发展,针对小学的实践路径,向大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提出了“幼小衔接的专业研训亟待加强;园校教师访学需要常态化坚持;衔接课程缺少一体化顶层设计”三点问题,引发大家的深度思考。
专家引领,扬帆起航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最后,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爱萍老师就本次活动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点评,并做了《“双减”背景下的幼小衔接》专题讲座。陈爱萍指出:“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以及政府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生态,让孩子们快快乐乐地去上学,在小学健健康康地成长。”此次讲座既有专业的引领,又有细节的指导,让与会的老师、家长受益匪浅。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笃行。长江路园与实验小学,将始终追随孩子发展的脚步,“衔”智慧、“接”方法,以更加奋发砥砺之姿,共同奔赴下一场山海。
用户登录